老有人问我,说这海运、内河航运,怎么就比卡车、火车运货便宜这么多?是不是有什么猫腻?其实,说到底,这事儿跟“规模效应”和“效率”有关,但具体到细节,那可就不少说了。我在这行摸爬滚打了十几年,今天就随便聊聊,也算给大伙儿捋一捋。
首先得说,一艘万吨级的集装箱船,它的载货量是什么概念?一趟能顶几百甚至上千辆卡车。这批货要是一辆一辆地往外运,那得多少司机、多少油?光是人力成本和燃油消耗,就能把天聊塌了。船的好处就在于,它一次性就能把庞大的货物体积消化掉,分摊到每一件商品上的“单位运费”自然就低了。
再者,咱们算能源。你看,一辆大卡车,跑一公里烧多少油?再看看一艘巨大的货轮,它同样跑一公里,能拉多少货?同样的燃油,能完成的运输量,船的效率是卡车的好几十倍,甚至上百倍。这可不是随便夸的,是实实在在的物理学规律。
想想那些大型散货船,比如运煤炭、运铁矿石的,一艘船能装好几万吨,甚至十几万吨。这批货要是用火车,得多少节车皮?得多少个车头拉?成本简直不敢想象。水运就是这样,一次性投入(造船、建码头)虽然大,但一旦运转起来,它的“边际成本”就异常低,特别是燃油和人力这块。
当然,水运便宜也不是光靠船本身。还得有配套的东西,就是那些港口、航道。港口建设,那是个大工程,挖港池、建泊位、装卸设备,这些都是高投入。但是,一旦建好了,它就能服务几十年,几百年。而且,一个大的枢纽港,可以同时停靠好多艘大船,效率就提上去了。
还有航道。特别是内河航运,航道的疏浚、维护,也需要持续投入。但话说回来,一条好航道,可以让船更顺畅地通行,减少等待时间,降低搁浅等风险,这些都直接转化为成本的节省。虽然初期投资不小,但一旦形成网络,它就能带来持续的、低成本的运输能力。
我们有些老航线的码头,虽然设备不是最顶尖的,但因为航道够深,码头泊位够多,大型船舶可以靠泊,效率自然就上来了。这就好比一条宽敞的免费高速公路,汽车跑起来就省力多了。
虽然水运慢,这是很多人抱怨的一点,但我得说,这“慢”有时候也是一种“省”。为什么这么说?因为船在海上跑,或者在河里走,它不用像卡车那样,担心堵车。它有自己固定的航线和时间表,虽然一趟下来可能要十天半个月,但你想啊,它一次性运了那么多货,平摊下来,单位时间内的“运输产出”是很高的。
再者,水运的装卸作业,也趋向于“批量化”。一个集装箱,几分钟就可能被巨大的岸桥吊起来,放到卡车或者火车上。不像小批量货物,可能需要一件一件地搬。这种规模化的装卸,也大大降低了港口的运营成本,最终也体现在运费上。
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有个客户急着要一批货,那时候刚好碰上陆路运输价格飞涨,油价也高。我们算了一下,虽然海运过去要半个月,但考虑到运费差价,客户最终还是选择了海运。等货到了,他们再用卡车从港口短驳到目的地,总成本算下来,还是比全程陆运划算不少。
刚才说的都是一些单方面的优势,但真正让为什么水运便宜这个事实成立的,是这些优势的叠加,甚至是乘法效应。一艘大船,意味着更高的载货量;更高的载货量,意味着更低的单位燃油消耗;更高的载货量,也意味着更少的人力操作;加上港口的批量化装卸,以及航道的稳定通行,这些因素层层叠加,就造就了水运低廉的成本。
比如说,同样是运一吨钢材,铁路可能会收你X块钱,公路可能要Y块钱,而海运可能就只需要Z块钱,而且Z往往是X和Y的一个零头。这种巨大的价差,就是规模效应和效率优势累积出来的结果。有时候,我们也会遇到一些挑战,比如港口拥堵,或者天气不好导致船舶延误,这些都会暂时推高成本,但从整个行业来看,那种“便宜”的大趋势是不会变的。
很多国际贸易中的大宗商品,比如粮食、石油、矿石,它们之所以能全球化流通,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水运提供了这样一种廉价且高效的运输方式。没有它,很多商品的贸易链条可能根本就建立不起来。
另外,还有一些不容易直接算进运费的“非直接成本”。比如,卡车司机需要休息,需要住宿,需要支付高昂的过路费,这些都会体现在公路运输的成本里。而大船上的船员,相对来说,在航行过程中,人力成本的摊销要低很多。而且,船只需要关注航道和海况,不像卡车,要时刻应付复杂的路况和交通规则。
当然,水运也有其局限性,比如它必须依水而行,对港口和航道有依赖,不像卡车那样灵活。但是,对于那些有固定运输需求,并且对时效性要求不是特别苛刻的货物来说,为什么水运便宜,答案就在于它在“规模”、“效率”和“能源消耗”上,有着几乎是先天性的优势。
我个人觉得,理解这一点,其实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很多远洋贸易,大部分货物都是通过海运完成的。这不仅仅是惯性,更多的是一种最经济的选择。当然,市场总是在变化的,技术也在进步,但就目前而言,水运的低成本优势,依然是其他运输方式难以撼动的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