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厄尔尼诺还要持续多久?”这个问题,说实话,问出来的时候,很多人心里想的可能不只是天气,还有下半年农作物的收成,甚至是水产养殖的波动。这玩意儿一出来,就没那么简单,就像水面上的一片涟漪,你想知道它到底有多深,能扩散多远。
在我接触的不少朋友,包括一些非专业人士,对厄尔尼诺的理解,有时候会有点偏差。最常见的,就是觉得它像个开关,一打开就全球性高温,一关闭就一切恢复正常。实际上,厄尔尼诺虽然是太平洋赤道区域海温异常偏高,但它对全球气候的影响,是极其复杂的,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。有的地方可能热得受不了,有的地方却可能迎来连绵阴雨。而且,它的强度、持续时间,以及跟哪些其他的气候因子耦合,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。
比如说,很多人可能会觉得,厄尔尼诺来了,今年夏天就一定是个“烤箱”。但实际情况是,即便是强厄尔尼诺年,不同区域的升温幅度也天差地别。我们曾经在观察一些渔业数据时就发现,即使太平洋整体偏暖,但在某些特定海域,鱼群的聚集地却可能因为洋流的细微变化而大幅转移,这其中的逻辑,远比“热就对了”要复杂得多。
还有一点,就是对“消失”的定义。很多人以为,一旦海温回到正常范围,厄尔尼诺就结束了。但实际上,即便厄尔尼诺的标志性特征(即海温异常)减弱,其对全球气候系统的“惯性”影响,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。这种滞后效应,是我们分析和预测时必须考虑的,不然就会出现“预测模型跟着厄尔尼诺走了,结果它走了,但影响还在”的尴尬局面。
真正理解厄尔尼诺还要持续多久,离不开长期细致的观察和对数据的敏感性。作为长期关注气候变化对农业、渔业影响的人,我通常会关注几个关键指标。首先,当然是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表温度的距平值,这是定义厄尔尼诺的金标准。但不能只看眼前的数字,要看趋势。是持续偏高,还是已经开始掉头向下?掉头的速度和幅度,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还能“撑”多久。
其次,我会关注海洋上层热量场的变化。这玩意儿不像海表温度那么直观,但它能反映整个海洋系统的能量分布。如果海洋深处的热量储备仍然很高,那么即便海表温度有所回落,整个系统也可能因为“能量富余”而继续影响大气环流。这有点像一个大水缸,就算你只打开一个小小的水龙头,缸里的水仍然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周围的环境。
再者,大气环流的响应也很重要。厄尔尼诺不是孤立存在的,它会通过改变季风、副热带高压等一系列大气环流系统,把影响传递到全球。我们观察的,不仅仅是海温,还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,以及一些关键区域的季风强度。当这些大气信号也出现减弱或改变,往往意味着厄尔尼诺的影响力在衰退。
我们曾经有过一次这样的经验,在预测某次厄尔尼诺的持续时间时,我们主要依据海温数据,认为它会比往年持续得更久。但实际观察到,太平洋上的季风系统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被抑制,反而出现了一些异常增强的迹象。事后分析发现,当时还有一股来自高纬度的冷空气活动,与厄尔尼诺的影响发生了复杂的叠加,导致了最终结果的偏差。这个例子告诉我们,不能“孤立看问题”,气候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网络。
拿最近这次,也就是2023-2024年的厄尔尼诺来说,从2023年中后期开始显现,并且一度被认为是“强厄尔尼诺”的种子。但进入2024年后,我们看到海温的异常幅度似乎没有预想的那么强劲,而且一些预测模型开始出现分歧,有的认为它会持续到春季,有的则认为会很快转为中性甚至进入拉尼娜状态。这就是“持续多久”这个问题的难度所在。
我记得在去年底,一些国际机构的预测是,这次厄尔尼诺可能是一个“短平快”的模式,意思是强度不至于太极端,持续时间也不会太漫长。但到了今年一季度,很多地方受到的影响,比如一些地区的持续干旱,又显得非常“真切”。这中间的判断,就充满了博弈。到底是因为厄尔尼诺本身更具韧性,还是因为其他我们没有完全捕捉到的因素在起作用?
我们内部也在讨论,是不是应该更加重视“海洋热含量”这个指标,而不是仅仅依赖海表温度的滑动平均。因为即便海表温度在短期内有所下降,但如果海洋深处储存了大量的热能,这些能量还是会慢慢释放出来,持续影响大气。这种“延迟释放”,是理解厄尔尼诺还要持续多久的关键点之一,也是我们这些做实际工作的人,需要不断去学习和调整的地方。
对于“厄尔尼诺还要持续多久”这个问题,我的看法是,它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,并且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,过去的经验可能还需要不断被修正。每一次厄尔尼诺事件,都是一次新的“考试”,考验的是我们对复杂系统的理解能力。
我们不能被单一的指标或者短期的波动所迷惑。关键在于保持一种持续跟踪、灵活调整的态度。对我们而言,这意味着要不断更新数据,审视模型,更重要的是,要结合实地反馈,比如农业部门的报告,渔民的观察等等,这些“接地气”的信息,往往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模型之外的线索。
总而言之,这个问题关乎的不仅仅是天气预报,更是对我们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。理解它,就是理解我们如何更好地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