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胀可持续多久:一位市场老兵的看法

财经资讯 (2) 9小时前

通胀可持续多久:一位市场老兵的看法_https://wap.jnlaobingbanjia.com_财经资讯_第1张

“通胀可持续多久?” 这问题,估计每个在市场里摸爬滚打过的人,在近两年都听到烂了,或者自己心里也时不时地问上这么一句。很多人以为就是个简单的供需关系,现在需求旺盛,供给跟不上,那通胀就得烧一段时间。但实际操作中,你会发现远不止那么简单。有时候,你看着数据以为要下来了,结果又给你来个超预期的反弹。那种感觉,就像在爬一座看不见顶的山,每一步都带着点不确定。

短期波动与结构性问题

坦白说,一开始大家觉得这轮通胀,跟之前几次也差不多,供给端的压力,疫情一缓和,物流一畅通,不就得下来了吗?我们当时也这么看,手里一些商品类的头寸,也确实吃到了点肉。但后来发现,不少企业,尤其是中下游的,成本压力根本传导不下去,利润被挤压得厉害。你问他怎么撑,很多是咬牙硬撑,甚至借钱周转,指望着市场能早点“回到正轨”。这种情况下,就算短期需求有所压制,只要成本端还卡着,那份“胀”的气息就很难彻底散去。

我记得之前在一家做汽车零部件的朋友那儿,他们厂里,几个关键的金属原材料,价格涨了三成都不止。最要命的是,供应商那边也说产能受限,要嘛就是交期拉长。你说这东西,它不是即时消费品,订单下了要等,成本上也得跟着涨。他们当时为了保证客户手里有货,只能自己消化一部分成本,利润空间就嗖嗖地往下掉。但车企那边,也不是傻子,也知道原材料成本在涨,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利润目标,不可能全盘接受。所以,这种博弈就一直在进行,价格自然就没那么容易下来。

而且,这种成本传导不畅,还容易造成一种“滞胀”的苗头。一方面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,生产成本增加,另一方面,终端消费需求又受到了高通胀的侵蚀,buy力下降,订单也就没那么饱满了。这样一来,企业就陷入一个两难境地:不提价,没利润;一提价,怕丢客户。这个循环,说实话,挺让人头疼的,也让很多对通胀走势的判断变得更加复杂。

全球化背景下的复杂因素

要说通胀,光看国内数据肯定是不够的。我们毕竟在全球化的大潮里,很多东西都是链式反应。比如,之前石油价格的波动,那影响就太大了。从交通运输到工业生产,再到下游的各种产品,哪个环节不需要能源?当时很多同行就盯着OPEC+的会议,生怕一个减产或者增产的决定,就能让手里的判断彻底翻船。这已经不是单纯的“中国因素”或者“美国因素”能解释的了。

我当时有个客户,做服装出口的。按理说,现在全球需求都在恢复,订单应该不错。结果他跟我说,仓库里的原材料,比如棉花、涤纶,价格比前两年高了不少,再加上海运费还在那里“虎视眈眈”,出厂价想不涨都难。但是,客户那边,尤其是欧美市场,也开始感受到通胀压力,消费意愿自然就下来了。所以,他这边就遇到了一个矛盾:一方面成本在逼你涨价,另一方面市场又在给你“降温”。最后,他不得不接受利润的压缩,或者采取一些更保守的出货策略,少接一些利润薄的订单,专心做利润高、能保证交期的客户。

你仔细想想,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商品,它的背后都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全球供应链。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,比如地缘政治冲突、极端天气影响了农作物收成、某个大宗商品的主要产区因为疫情停工,这些都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,一层层地传递下去。而这些因素,很多时候是你个人或者一家企业根本无法控制的。所以,判断“通胀可持续多久”,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在判断,这些全球性的“干扰项”,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平息下来。

政策调控的滞后性与预期管理

谈到通胀,就绕不开政策。央行的货币政策,政府的财政政策,这些都是影响通胀走势的关键变量。但问题是,政策的传导从来都不是瞬时的。你看到央行加息了,但这个政策效果传导到实体经济,影响到老百姓的消费和企业的投资,那需要时间。而且,这中间还会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干扰。

我们之前遇到过一个情况,就是市场对政策的预期,有时候比政策本身更能影响价格。比如,市场普遍预期央行会降息来刺激经济,那么在降息落地之前,一些和利率敏感度高的行业,比如房地产、消费电子,可能就会提前出现一些“备货”或者“投资”的行为,这反而会推升短期的需求,让通胀的压力不那么快消退。反过来,如果市场普遍担心通胀过高,大家就可能提前消费,进一步加剧通胀。这种“预期管理”的博弈,让政策的制定和执行,变得异常微妙。

我记得有一次,某大宗商品因为突发事件价格飙升,市场一片恐慌。当时大家都在猜测政府会不会出台一些价格管制措施。结果,政府确实出台了一些措施,比如增加市场供给,打击囤积居奇等等。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作用,但政策的落地和效果显现,也需要时间。而且,政策的力度和精准度,也会影响最终的效果。有时候,过于严厉的政策,反而可能压制了合理的市场需求,对经济造成二次伤害。所以,政策调控,就像在走钢丝,既要有效控制通胀,又要避免对经济增长造成过大的冲击,这其中的平衡,是相当考验功力的。

结构性通胀的“黏性”

更深一层来看,有些通胀,它不是简单的周期性波动,而是由一些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因素驱动的,这种“黏性”会比较大。比如,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。现在很多地方都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问题,尤其是技术工人。如果劳动力供给跟不上需求,那么工资上涨的压力就会持续存在,这会成为企业成本的一部分,最终体现在产品价格上。

我们之前接触过一些服务行业,比如餐饮、酒店。疫情后,很多员工都转行了,或者不愿意从事服务业。导致这些行业用工成本大幅上升,为了维持运营,他们不得不提高服务价格。你去了趟餐厅,发现以前随便点几个菜,一两百块就够了,现在可能要两三百。这不仅仅是原材料涨价,更多是人工成本的上涨。这种工资-价格的螺旋,一旦形成,想要打破,会非常困难,因为这涉及到人们的生计和就业的稳定性。

还有一些行业,因为技术变革、环保要求提高等原因,也可能导致生产成本的永久性上升。比如,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原材料,过去几年价格波动也很大。如果这些关键的生产要素价格长期处于高位,那么相关产品就不可能回到原来的价格水平。所以,不能简单地把每一次通胀都看成是“暂时的”,有些结构性因素,一旦出现,可能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,持续地对价格水平产生影响。这就像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,不是一蹴而就的,它会持续改变成本的构成,进而影响通胀的“底线”。

风险与对策:审慎乐观

那么,回到最初的问题,“通胀可持续多久?” 我的看法是,短期的、由供需错配引起的通胀,可能会随着供给的恢复和需求的稳定而逐步回落。但如果通胀是由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、全球性因素和政策预期的多重作用造成的,那么它可能就会表现出更强的“黏性”,持续的时间会比大家想象的要长。我个人倾向于认为,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“新常态”的开始,通胀可能不会再回到过去那种低位徘徊的阶段,而是会以一种相对温和但持续的方式存在。

在这样的环境下,我们作为市场参与者,首先要做的是保持审慎。不要过度乐观,也不要过度悲观。重点在于识别哪些是短期波动,哪些是结构性因素。在投资和经营决策上,要更加注重现金流的稳健性,优化成本结构,并对冲掉一些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。比如,对于一些拥有强大品牌议价能力、或者能够将成本有效传导给消费者的企业,在通胀环境下反而可能表现得更好。而那些对成本高度敏感、又缺乏定价权的企业,风险则相对更高。

当然,这也并非意味着市场就彻底失去了机会。在通胀预期下,一些与通胀“对冲”相关的资产,比如黄金,或者一些具备稀缺性、有刚性需求的产品,可能会成为避险的选择。同时,对于那些能够提供解决方案、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或者提高效率的公司,它们的价值也会更加凸显。关键在于,你要能够看到这些变化背后的逻辑,而不是人云亦云,盲目追逐热点。总而言之,这个时代,对“慢”和“稳”的理解,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。

下一篇

已是最新文章

相关推荐

什么银行有快贷?浅谈我们常说的“快贷”

什么银行有快贷?浅谈我们常说的“快贷”

“什么银行有快贷?”这问题问出来,往往背后藏着的是急用钱的客户,希望流程简化、放款速度快。但得先说明白,这个“快贷”是个 ...

· 19小时前
配股数量怎么定?老股民跟你掰扯掰扯

配股数量怎么定?老股民跟你掰扯掰扯

很多人一听到“配股”,脑子里立马冒出“为什么发行这么多股?”、“我的持股比例怎么就变少了?”之类的疑问。这“配股数量”这事儿 ...

· 1天前
美国国债是什么:不止是纸面数字,更是全球金融脉搏的节点

美国国债是什么:不止是纸面数字,更是全球金融脉搏的节点

很多人一听“美国国债”,脑子里就冒出“欠钱”两个字,觉得就是美国政府印钱花,欠了债主。这话说对了一半,但太片面了。在我看 ...

· 2天前
如何投资股票开户:老股民的经验之谈

如何投资股票开户:老股民的经验之谈

想在股市里搏一把?开户是第一步,但很多人一上来就卡壳,不是被各种概念搞晕,就是被繁琐的流程劝退。别急,今天就跟您聊聊 ...

· 2天前
“今天指哪个国家”:一个看似简单却藏着不少门道的问法

“今天指哪个国家”:一个看似简单却藏着不少门道的问法

“今天指哪个国家?”这个问题,听起来挺直接,好像是问今天有什么重要新闻或者哪个国家正在发生什么大事。但实际操作中,尤其 ...

· 2天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