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通货紧缩,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“钱越来越不值钱”,其实这是对通货膨胀的理解。通货紧缩,恰恰相反,是物价普遍、持续下跌,钱反而变得更值钱了。这听起来好像是好事,老百姓手里的钱buy力更强了,但实际操作起来,尤其是在经济层面,那可是一锅很难搅匀的粥,甚至可以说是经济体最头疼的病之一。
在我这些年的观察里,通货紧缩的开端往往不是突然爆发的,而是慢慢显现出来的。最直观的感受就是,市场里的商品价格,尤其是那些大宗商品、房地产、甚至是一些耐用品,不再像过去那样,你今天不买,明天价格就可能涨上去了。相反,你可能会发现,店家甚至主动打折促销,但消费者似乎也不那么着急出手了。这种“买涨不买跌”的心态一旦被打破,变成“买跌不买涨”,那紧缩的苗头就很难不让人警觉。
想想我们平时去超市,一件商品如果经常打折,甚至价格一路往下走,是不是反而让你觉得这个东西是不是有什么问题,或者厂家是不是在清理库存?这种心理会延伸到更大的经济范畴。当企业发现自己的产品越来越难卖出去,而且价格还在持续下跌,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加大生产,而是会考虑收缩生产规模,甚至裁员。毕竟,如果成本不变,售价却在跌,利润空间就会被严重挤压,长此以往,企业难以维系。
我记得有一次,在分析一个传统制造业企业的财报时,就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现象:尽管他们的销售量没有出现断崖式下跌,但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下跌传导到最终产品价格上,以及市场竞争加剧导致的价格战,企业的利润率却在持续下滑。管理层非常焦虑,一边想通过技术升级来降低成本,一边又不敢轻易扩大产能,生怕一旦市场需求断崖式下跌,积压的库存会让他们陷入更大的困境。
那么,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需求疲软,导致物价下跌呢?这其中有很多因素,但最核心的,我认为还是总需求不足。当经济增长放缓,甚至出现衰退的预期时,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,都会变得更加谨慎。企业减少投资,延迟扩张计划,暂停招聘,甚至开始削减开支。个人方面,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不乐观,也可能会减少非必需品的消费,把钱存起来,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失业或者收入下降。
我曾经在研究一家汽车公司的销售情况时,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。在经济下行周期,即使汽车价格有所松动,销售顾问们也常常抱怨客户越来越难打交道。以前可能一辆车,大家还争着抢着要,现在客户都要货比三家,还要看各种优惠政策,而且很多客户会说“再等等看”,等待一个更好的价格,或者等待经济形势明朗一些。这种犹豫不决,正是需求不足的表现。
更深层次的原因,可能与收入分配、信贷环境,甚至是一些结构性的问题有关。如果大部分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,而他们又倾向于将财富储蓄而不是消费,那么整体社会的buy力就会受限。另外,如果银行收紧信贷,导致企业和个人融资困难,也会进一步抑制投资和消费,形成恶性循环。我看过一些关于日本经济“失去的十年”的分析,其中一个重要的教训就是,一旦陷入低增长、低通胀甚至通缩的循环,想要打破是极其困难的。
有人可能会问,如果经济不好,央行不是应该放水,增加货币供应吗?理论上是这样,但现实操作起来,情况会复杂得多。有时候,即使央行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,比如降低利率、量化宽松,也未必能有效刺激需求。这可能是因为,市场上的资金并没有真正流入实体经济,而是淤积在金融体系内,或者被企业囤积起来。
我曾经亲身经历过一次,在某个时期,市场上普遍感觉流动性并不算紧,甚至有一些宽松的信号。但很多中小企业主向我们反映,他们依然拿不到贷款,或者贷款的条件非常苛刻。原因可能有很多,比如银行出于风险控制,不愿轻易给中小企业放贷;或者企业本身因为前景不明朗,不敢借款投资。这种“央行放水,但水流不到该去的地方”的情况,也可能导致需求不足,最终指向通货紧缩。
还有一个更微妙的情况是,有时候人们会误读央行的政策意图。比如,央行为了控制资产泡沫,或者为了实现更长期的经济目标,可能会采取一些“收紧”的信号,哪怕名义上利率没有大幅提高。这种信号一旦被市场解读为对未来经济增长的看淡,也可能引发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悲观情绪,间接促成通货紧缩。
从经济史来看,每一次严重的通货紧缩,往往伴随着金融危机或者严重的经济衰退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,当时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普遍的通货紧缩,物价暴跌,企业倒闭,失业率飙升。那是一段极其痛苦的历史。
近些年,日本长期的低通胀甚至通缩,也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。尽管日本央行采取了非常规的货币政策,但要彻底摆脱通缩的泥潭,仍然面临巨大挑战。这说明,一旦通货紧缩形成,想要逆转它,需要非常坚定和有效的政策组合,而且需要时间。
在我看来,应对通货紧缩,不能仅仅依靠货币政策。财政政策也至关重要。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投资、减税、提供补贴等方式,直接刺激总需求。同时,结构性改革,比如改善营商环境,鼓励创新,促进要素流动,也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之道。只有当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被重新激发,消费者和企业对未来重拾信心,通货紧缩的阴影才能真正散去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