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起信贷公司怎么做风控,很多人脑子里立马蹦出“大数据”、“AI模型”这些词。没错,这些是工具,但要我说,这玩意儿,真不是光靠算法就能糊弄过去的。很多时候,咱们看到的那些“风控神器”,背后可能还隐藏着不少现实中的坑。
我一直觉得,信贷风控的本质,是“懂人”,是理解借款人真实的意图和能力。模型能告诉你一个数据上的概率,但人心的复杂,有时候模型是捕捉不到的。比如,同样的收入水平,有些人就能把钱用在刀刃上,有些则可能因为冲动消费或者其他隐性因素,就成了潜在的风险。这中间的差异,靠什么去识别?
早些年,我们没现在这么多高大上的技术,更多的是依赖经验和尽职调查。现在虽然有了工具,但我还是坚持,每一个申请,特别是金额稍大的,或者在某些“灰色地带”的,都应该有人的深度介入。这不仅仅是核实数据,更是去感受申请人传递出来的信号,看他说话的逻辑,看他对未来计划的清晰度,甚至,看他面对困难时展现出的那种韧劲。
当然,这话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尤其是在业务量大的时候,如何平衡效率和深度,是个老大难问题。我们也尝试过很多方法,比如分层审核,把风险模型跑出来的结果作为初步筛选,高风险的直接人工复核,低风险的就让模型说了算。但就算这样,也总会有一些“漏网之鱼”,或者说,模型判定的“低风险”,在现实中,也会因为我们没预料到的情况而变成逾期。
说到信息验证,这绝对是风控里的重头戏。模型能做的,是告诉你这些信息“看起来”怎么样。但真实性,还需要我们去“查”。
大家都知道,现在做假资料太容易了。银行流水、收入证明,甚至身份信息,都能找到“服务商”。我们的工作,很多时候就是在跟这些“服务商”赛跑。最初,我们也依赖一些OCR(光学字符识别)技术来识别流水上的关键信息,但很快就发现,造假的手段也在升级,OCR识别出来的“正常”流水,可能是精心P图的。所以,我们不得不引入更精细化的验证方式,比如,多维度交叉验证。你提供银行流水,我们就要核实你在银行的真实交易记录;你提供工作证明,我们就得contact单位(当然,这需要授权和非常谨慎的处理方式),甚至是一些行业内的“潜规则”来判断真伪。
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审核一个做小生意的客户,他提供了一份看似不错的经营流水。模型评分也很高。但当我们去他经营场所实地考察的时候,发现店铺里几乎是人去楼空,问旁边的邻居,才知道他经营状况早已不佳,提供的流水很可能是找人代刷的。这种细节,模型是看不出来的,只有实地走访,甚至和周围人聊聊天,才能触碰到真实的一角。
风控不是只管放款,贷后管理同样是风控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。一旦发生逾期,怎么处理,直接关系到公司的损失。这里面,既有“追”的技巧,也有“堵”的策略。
“追”讲究的是时效性和策略性。一旦发现逾期,第一时间contact客户,了解情况,给予适当的宽限或调整方案,这往往能挽回一些潜在的损失。我见过很多催收部门,上来就硬邦邦地打tel,甚至威胁,结果客户更加抵触,最后彻底失联。而真正做得好的催收,会先尝试理解客户的困难,表达同情,然后探讨解决方案,这种“温情”式的沟通,有时比“威胁”更有效。
“堵”则是在第一时间止损,防止风险扩散。比如,如果发现客户有转移资产的迹象,或者明显的欺诈行为,就要迅速采取法律行动,冻结资产。这里面,我们的风控系统会实时监控客户的还款行为,一旦出现异常,比如连续几次未按时还款,系统就会自动发出预警,启动后续的介入流程。
我们公司,在技术投入上是舍得花钱的。从早期的反欺诈系统,到现在的智能信审模型,再到贷后预警系统,都在不断迭代优化。比如,我们的反欺诈系统,现在已经能通过一些非常规的渠道,比如社群关系、行为习惯等,来识别团伙欺诈。这些都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。
但即便是这样,我还是觉得,技术是工具,最终的判断,还是落在人身上。一个优秀的风控经理,他能从模型报告里读出“弦外之音”,能从客户的只言片语中捕捉到风险信号。他懂得什么时候该相信模型,什么时候该质疑模型。而且,他还能根据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,去调整我们的风控策略,而不是死守一套规则。
这里不得不提一个我们曾经遇到的案例。有个客户,资质很好,收入稳定,模型评分非常高,我们很顺利地批了他的贷款。结果,在他拿到贷款后不久,他就迅速将这笔钱转移到了海外,而且,在我们核查的时候,发现他提供的地址是虚假的。事后我们追查,才发现这是一个有组织的欺诈团伙,他们专门利用高科技手段来包装客户信息,骗取贷款。这个案例,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,就是单纯依赖模型,而不去进行深度的人工核查和实地走访,是多么的危险。
还有一次,我们审核一个客户,他提供的流水显示收入非常高,但是,我们通过行业数据分析发现,他所在的行业整体利润率并不高,而他的收入却远超行业平均水平。按理说,这已经是一个危险信号了,但是当时的模型并没有将其判定为高风险。后来,客户确实出现了还款困难。这个情况,就促使我们反思,模型需要不断地学习,并且要引入更多元的行业维度数据,让“常识”和“逻辑”也成为风控判断的一部分。
所以,在我看来,信贷公司要做风控,不能把宝完全押在技术上。技术是重要的驱动力,但核心永远是风控团队的专业能力、经验判断,以及对风险的敬畏之心。我们得不断地学习,不断地调整,才能在瞬息万变的风险环境中,稳健前行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