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什么是约定还款?”这个问题,说实话,问出来的人,很多时候心里已经有了大概的框架,但总觉得隔着一层,想找个明白人点透。尤其是在跟一些客户,比如做小额贷款,或者xyk的业务伙伴聊的时候,这个问题更是绕不开。很多人一上来就想到的是固定日期还款,或者分期还款,但其实,“约定还款”这四个字,里头的门道,远不止这些。
在我看来,什么是约定还款,最核心的点就是“双方事先明确、可执行的还款安排”。这个“约定”,可以是合同里写死的,比如每月固定日期还本付息;也可以是双方协商后,在某个节点确认的,比如某笔短期借款,约定在一个月后一次性还清本金和利息。关键在于,这个约定要有依据,要有记录,不能是口头随意的承诺。
我们刚开始做业务的时候,也犯过一些糊涂。记得有一次,一个客户说,我这个月的账单,我先还一部分,下个月再还剩下的,到时候我再contact你。我们当时就觉得,嗯,客户有还款意愿,挺好。结果呢?客户是contact了,但要的不是还款,而是延期。你说,这算不算约定?不算。因为当时并没有就“还一部分”的数量、剩余部分何时还、如何还,达成一个明确的、双方都认可的“约定”。这中间的模糊地带,就是风险。
所以,从操作层面讲,任何关于还款时间、金额、方式的变动,或者初次的还款计划,只要是双方明确沟通并达成了共识,并且有留痕(无论是合同附件、聊天记录还是邮件),都应该被视为一种“约定还款”。这种“约定”可以是主动的,也可以是被动的,但前提是有效沟通。
最基础的约定还款,无疑就是按时足额的等额本息或等额本金还款。这是最常见、也最容易管理的模式。比如房贷、车贷,都有非常明确的还款日和还款额,系统自动扣款,很少出问题。
但现实业务中,特别是面对一些经营性贷款或者信用贷款,客户的现金流往往不是那么稳定。这时候,我们就需要对“约定还款”这个概念做一些延伸性的理解和应用。比如,我们有些客户,生意好的时候,会主动提出提前还一部分,或者将原本下个月才还的款项提前到这个月。这种就是非常积极的约定还款。我们当然会乐意接受,并且会在后续的信用评估中给予积极的反馈。
反过来,也有客户因为某些突发情况,需要调整还款计划。比如,之前约定的每月10号还款1万,客户可能因为项目回款延迟,希望将10号的还款推迟到20号,或者将1万拆分成两笔,5号还5000,25号还5000。只要客户提前沟通,我们评估后觉得风险可控,双方重新确认了新的还款节点和金额,这同样是一种“约定还款”,只是调整了原有的计划。
我们接触的这类业务,尤其是在一些数字金融平台,用户界面设计得越来越人性化,很多时候,用户可以直接在APP上发起还款计划的修改申请,系统根据预设的规则进行审核,通过后直接生成新的还款协议或者约定。这种效率,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将“约定还款”流程标准化、自动化了。
这里不得不提一个实际操作中的常见坑:客户有时候会在沟通中表现出“想要还款”的意愿,但并未就具体细节达成“约定”。比如,客户说“我下个月钱多了,给你把这笔欠款还了”,这句话听起来不错,但“下个月”是哪一天?“欠款”是指本金还是包含利息?“还了”是指一次性还清还是部分还款?如果对方没有进一步明确,而我们也仅仅是口头应允,那么一旦到了“下个月”,客户反悔或者提出新的条件,我们就很难将其定义为“违约”。
在催收或者风险管理过程中,很多时候我们追究的是“未按约定还款”。如果之前压根就没有达成一个清晰的“约定”,那就很难构成有效的违约事实。所以,我们内部在处理客户的还款意向时,有一个不成文的原则: 把所有模糊的“意向”转化为清晰的“约定” 。哪怕是小额的延期,也要明确新的还款日期和金额,并留存记录。
这背后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: “债务的清晰化” 。什么是约定还款,其实就是对一笔债务的还款时间、金额、方式进行清晰的界定和确认。一旦界定清晰,就有了可执行的标准。如果没有,那么所谓的“约定”,就只是一个模糊的期望。
在实际工作中,为了确保“约定还款”的有效性,我们通常会这样做:
这种流程,虽然看起来有点“流程化”,但实操下来,能zuida程度地避免很多因为沟通不清而产生的纠纷。尤其是在面对大量客户的时候,标准化操作才能保证效率和合规性。
其实,有时候在处理一些长期合作、信誉良好的客户的还款问题时,我们也会展现出一定的灵活性。比如,客户遇到临时困难,我们可能会在不触碰底线的前提下,提供一些临时的支持,比如短期的宽限期,或者允许客户先还一部分利息。但这背后,都离不开一个前提: 客户首先展现出了积极的还款意愿,并愿意就新的还款方案与我们进行沟通和协商 。而且,即使是这种“人情”,我们也会在后续的记录中,将协商结果尽可能地“规则化”,哪怕只是一张简单的《还款计划变更确认单》。
归根结底,什么是约定还款,它既是一种财务安排,也是一种信任的体现。我们作为服务方,既要有严格的规则意识,也要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,给客户留有解决问题的空间。这是一种平衡,也是我们在金融服务领域摸爬滚打多年,越来越体会到的“道”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