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有的基金不能买?那些我们亲身遇到的“门道”

财经资讯 (7) 2天前

为什么有的基金不能买?那些我们亲身遇到的“门道”_https://wap.jnlaobingbanjia.com_财经资讯_第1张

不是所有挂着“基金”名头的都能随便买,很多时候,我们辛辛苦苦攒下的钱,就因为买错了基金,白白损失了一笔。今天就聊聊,为什么有的基金,我们就是不能买,这背后到底有哪些我们常常忽略的“门道”。

产品发行门槛与资质限制

大家可能都看到过各种各样的基金产品,有的是银行理财经理推荐的,有的是券商APP上看到的,还有些是在网上广告里弹出来的。但其实,基金产品发行是有严格门槛的,不是什么产品都能上市销售。举个例子,某些特殊的、风险等级非常高的私募产品,它可能确实能带来高收益,但因为它的合格投资者认定流程复杂、信息披露要求不同,并且面向的客户群体非常有限,所以普通投资者根本就没法buy。你打开APP,看到的就是那些已经通过监管机构审批,可以公开销售的公募基金。私募产品的“不能buy”更多是资质上的限制,不是你钱不够,而是你身份不符。

而且,不同类型的基金,它的发行和销售资质也不同。比如,公募基金的发行需要经过证监会的审批,对基金公司的规模、管理能力、历史业绩都有要求。而一些银行的理财产品,虽然也算是一种投资,但它更多是银行的信贷类产品,或者对接的是非标资产,其底层资产的披露和监管,跟公募基金是完全两回事。所以,当你看到一个你从来没听说过的平台,或者一个号称“稳赚不赔”的“基金”,你得多个心眼。它可能根本就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、受到严格监管的基金,甚至连“基金”这个称呼都是蹭热度。我们常说的为什么有的基金不能buy,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你面对的根本就不是一个合规的、正规的基金产品。

我记得有个客户,之前他朋友给他推荐了一个“海外对冲基金”,说回报率能到30%以上。他心动了,结果对方让他直接把钱打到一个个人账户里,并且给的是一个所谓的“代理合同”。我一看那个合同,漏洞百出,而且根本没提及任何基金公司或托管银行的信息。这种连最基本的产品信息都模糊不清的,肯定是不能碰的。即使是合规的私募,也都会明确告知基金管理人、托管人、基金业协会的备案信息等,这些都是最基本的“身份证”。

风险等级与自身承受能力不匹配

这一点,听起来好像很老生常谈,但实际操作中,却是大多数人亏损的根源。我们看到很多基金的介绍,都会有一个风险等级,从R1(谨慎型)到R5(激进型),甚至更高。但很多投资者,尤其是刚接触投资的,总觉得“风险越大,收益越高”,然后一味地追求高风险产品,完全忽略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。比如,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,本来就没什么积蓄,抗风险能力极低,但他看到某个量化对冲基金写着“年化收益20%”,就一股脑把自己的工资全投进去了。结果市场一波动,基金净值暴跌,他血本 ????,心态也崩了。这种情况下,不是基金本身“不能买”,而是“你不应该买”。

我之前碰到一个案例,一个退休的阿姨,本来存款不少,生活也挺安逸。她听信了所谓的“理财专家”的推荐,买了一款号称“稳健增值”的信托产品。结果信托底层资产出了问题,本金都收不回来了。后来我们去了解,发现这款产品虽然不算是“基金”的范畴,但它的风险等级远超这位阿姨的承受能力。而且,那位“理财专家”在推荐的时候,明显淡化了风险,夸大了收益。很多时候,我们为什么有的基金不能buy,并不是因为产品本身有毒,而是因为这个产品不适合你,你的“buy”行为是错误的。

还有一些情况,比如一些指数基金,它们跟踪的是某个市场指数。如果你买的是追踪纳斯达克100指数的ETF,它的波动性肯定比追踪沪深300指数的ETF要大。如果你本身对科技股行情不熟悉,或者无法承受科技股的大幅波动,那么即使这个ETF本身是合规的,你也不能盲目buy。了解自己的风险偏好、财务状况,以及能承受的zuida损失,这比研究基金的具体细节更重要。很多时候,我们不买某些基金,是因为我们“不应该”买。

基金经理能力与风格不匹配

基金的最终表现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金经理的水平和风格。有些基金经理擅长价值投资,有些擅长成长投资,有些擅长事件驱动,还有些可能更偏向于量化交易。如果一个投资者,本身看好某个行业,比如新能源,但他买的基金经理却是个“周期股专家”,即使这个基金经理很优秀,他也很难在新能源领域取得好的业绩。反过来,如果你喜欢稳健的价值投资,却去买了一个偏向短期交易、高换手率的基金,那最终的结果很可能不如你预期。

我还记得刚入行那会儿,有一个基金经理,以擅长捕捉市场底部反弹而闻名,业绩非常亮眼。当时很多客户就冲着他的“抄底能力”去买他的产品。但市场风格一变,比如进入震荡市或者熊市,他之前的“抄底”逻辑就失效了,反而因为频繁操作,损失了不少。这时候,你就会发现,即使是同一位基金经理,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,表现也会有很大差异。如果一个基金的策略,是高度依赖某种特定市场环境的,或者说基金经理的风格过于“极致”,那么对于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来说,这就是一个“不能买”的选项。

再者,我们也要看基金经理的“稳定性”。有些基金经理可能在某个时期表现出色,但随后就因为市场变化、个人状态或者其他原因,业绩一落千丈。有些基金公司,甚至会频繁更换基金经理,这对于投资者来说,也是一个很大的风险信号。你需要问清楚,你买的这只基金,它的投资理念是什么?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是什么?他过去的管理业绩和现在是否一致?如果答案含糊不清,或者基金经理频繁变动,那么出于谨慎考虑,为什么有的基金不能buy,这就是一个重要的理由。

业绩持续性与历史数据分析

很多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,往往会被基金近一两年的“辉煌业绩”所吸引,但却忽略了基金的长期表现以及业绩的持续性。市场上有句话叫“短期看业绩,长期看人性”,虽然有点绝对,但也有一定道理。有些基金之所以短期业绩好,可能是抓住了某个市场风口,或者某几只股票大涨,但这并不代表基金经理有持续创造超额收益的能力。

我经常跟客户说,看基金业绩,不能只看短期,一定要拉长时间来看。比如,五年、十年,甚至更长。而且,不仅仅是看总体的业绩回报,还要看它在不同市场周期里的表现。在牛市里,它是否跑赢了同期平均水平?在熊市里,它是否回撤控制得比较好?如果一只基金,在牛市里涨得不多,在熊市里跌得却很厉害,那它很可能是一个“高风险低回报”的产品,即使它在某个短期看起来业绩很好,但长期来看,它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。我们为什么有的基金不能buy,是因为它的历史业绩告诉我们,它缺乏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。

我也经历过一些失败的案例,曾经有一个基金,连续三年都是同类产品里的前几名。客户都冲着这个名头去买,结果好景不长,市场风格一变,那只基金就开始大幅下跌,而且是那种“跌起来没完”的感觉。后来我研究了一下,发现它过去几年的成功,主要依赖于重仓少数几只个股,而且这些个股恰好赶上了那个时期的风口。一旦这些个股出现问题,或者风口过去,基金的表现就一塌糊涂。这就说明,一个基金的业绩,不仅仅是看它的“高点”,更要看它在“低点”的表现,以及它是否能持续地、稳定地创造价值。

基金的规模与流动性考量

基金规模也是一个挺重要的指标,但往往容易被忽视。大家可能会觉得,规模越大,基金公司越有实力,产品也越可靠。但事实并非总是如此。如果一只基金的规模过大,尤其是对于一些股票型或者债券型的基金,过大的规模可能会限制基金经理的操作空间,使其难以灵活地进行投资。比如,当基金经理看好某只市值较小的股票时,如果基金规模太大,即使他想买入,也可能因为资金量过大,无法在不引起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下买入足够的份额,这就限制了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。

反过来,如果一只基金的规模太小,那么它可能面临清盘的风险。根据相关规定,如果基金规模连续60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份,或者基金合同约定的其他条件,基金公司可能会选择清盘。清盘对于投资者来说,通常意味着以净值为基础进行赎回,可能无法获得最佳的退出时机,甚至会因为清盘费用而损失一部分本金。所以,在选择基金时,也要考虑它的规模是否适中,既不过于庞大到影响操作,也不至于小到面临清盘风险。为什么有的基金不能buy,有时候就是因为它的规模已经不适合继续持有或者投资了。

我碰到过一些客户,他们buy了一些规模非常小的“迷你基金”,可能总规模只有几百万,几十万。一开始他们可能觉得基金经理很厉害,能把小基金做得风生水起。但是,当市场行情不好,或者赎回压力增大时,这些小基金的流动性问题就会暴露出来。基金经理可能不得不为了应对赎回,而被迫卖出一些持仓,即使这些持仓在当时并不适合卖出。这种被动的操作,最终会进一步损害基金的净值。而且,很多小型基金的费率,可能比大型基金还要高,这也会侵蚀投资者的收益。

费用结构与潜在的隐性成本

很多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,往往只关注基金的净值涨跌,却忽略了基金的费用结构。基金的费用主要包括管理费、托管费、销售服务费等,还有申购费、赎回费等。这些费用虽然看起来不高,但日积月累,对投资回报的影响是相当可观的。特别是对于一些长期投资的投资者来说,这些费用会直接吞噬掉一部分利润。

举个例子,如果我们buy的基金,年化管理费是1.5%,而另一只类似的基金,年化管理费只有0.8%,长期下来,这0.7%的差异就会非常明显。有些基金还会设置业绩报酬,在基金盈利达到一定程度时,会从利润中抽取一部分作为基金经理的激励。这本身是为了激励基金经理,但如果抽取的比例过高,或者触发条件过于宽松,那么最终投资者能拿到的收益就会打折扣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,为什么有的基金不能buy,因为它的“隐性成本”太高,最终让你获得的收益大打折扣。

我见过一些基金,它们的费率结构非常复杂,除了基本的管理费、托管费外,还有各种附加费用,比如投资顾问费、服务费等等。这些费用加起来,可能比市场上同类基金的平均水平高出不少。而且,有些基金的销售服务费,可能每年都会收取,即使你没有主动赎回,这笔费用也会从你的基金净值中扣除。所以,在选择基金时,一定要仔细研究基金的招募说明书,了解清楚所有的费用项目和费率,再做出决定。不要被那些“低申购费”或者“0费率”的宣传语蒙蔽,要看清楚整个费用结构,尤其是那些持续收取的费用。

相关推荐

基金为什么暂停买入?这里面门道可不少

基金为什么暂停买入?这里面门道可不少

“哎,基金又暂停申购了!”这话在投资者圈子里,尤其是在市场波动的时候,是经常听到的。好多人一看到这个消息就有点懵,好像 ...

· 2小时前
稀土哪个好?聊聊我这些年打交道的几家公司

稀土哪个好?聊聊我这些年打交道的几家公司

“稀土哪个好?”这个问题,说实话,我听到的时候,心里头就泛起一丝复杂的情绪。这不像是问“哪个牌子的手机好”,它背后牵扯到 ...

· 12小时前
汇款机转账要多久到账?实操经验告诉你

汇款机转账要多久到账?实操经验告诉你

“汇款机转账要多久到账?”这个问题,估计很多常使用汇款机的朋友都问过,或者心里琢磨过。说实话,这玩意儿不像银行网上转账 ...

· 21小时前
生命线是哪个?别被名字迷惑了

生命线是哪个?别被名字迷惑了

一提到“生命线”,很多人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反应可能是跟“危险”、“紧急”挂钩,或者直接联想到某些急救设备、求生工具。但你 ...

· 1天前
法人为什么不能贷款:实操中的疑虑与真相

法人为什么不能贷款:实操中的疑虑与真相

经常有人问我,法人为什么不能贷款,听起来好像挺荒谬的,毕竟公司贷款,法定代表人(也就是法人)是那个最关键的签字人,怎 ...

· 2天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