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“通缩”这个词又开始在行业里频繁被提起,挺让人纠结的。感觉很多人理解这个概念,或者说讨论这个现象,总有点隔靴搔痒的意思,好像看到的都是些宏观数字,但具体到我们做生意的,感受就不太一样了。说实话,国内经济现在的情况,确实让不少从业者犯嘀咕:东西卖不动,价格标低了利润薄,标高了没人买,这不就是变相的“东西便宜但大家都不怎么买”的状态吗?这背后的原因,我觉得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点,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。
我们做消费品渠道的,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终端的buy意愿。以前,新品上市,只要产品有点创新,加上正常的推广,销量就能上去。现在呢?很多时候,即使是知名品牌,新品的起量也比以前慢很多,尤其是一些非必需品。不是说大家没钱,而是大家对未来预期不明朗,导致消费行为变得极其谨慎。
想当年,楼市火热的时候,大家手里有钱,买房的、装修的,带动了多少相关消费?现在,房地产市场遇冷,财富效应减弱,老百姓自然不敢像以前那样大手大脚花钱了。这不仅仅是“少花点”,而是很多计划中的消费,比如换车、旅游、甚至升级家电,都被无限期搁置了。这种“冻结”的需求,才是最让人头疼的。
再说了,这几年经历了几次疫情冲击,虽然现在已经过去了,但那种不确定性留下的心理阴影还在。大家更倾向于把钱存起来,作为应对未来风险的“压舱石”。我有个朋友,以前是典型的月光族,现在每个月工资到手,第一件事就是往银行里存钱,他说“心里踏实”。这种心态的普遍化,直接扼杀了消费的动力。
从供给侧来看,过去很多年,中国制造业产能扩张非常快,而且很多行业是“有去无回”的。即使现在需求端在收缩,但生产线还在,工人还在,成本还在。很多企业为了维持运转,不得不以价换量,哪怕利润再薄也要勉强维持。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:为了卖出去,降价;降价之后,利润更低,企业更难扩张,创新动力也跟着减弱。
我们做贸易的,经常会看到一些工厂,明明订单不多,但车间里还是在生产。问他们原因,说是“不能停”,停了工人就散了,机器就废了,再开起来成本更高。所以,即使明知道卖不动,也要硬着头皮生产,然后只能降价处理。这导致市场上同质化产品太多,价格竞争异常激烈。这种“供给的惯性”和“价格的自我调节”,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国为什么通缩的讨论。
再聊聊资产价格。大家都知道,过去十几年,房地产是中国居民财富的重要载体。当房地产市场价格普遍上涨时,持有房产的人会产生一种“财富效应”,觉得自己的钱多了,消费底气也就足了。反之,当房价开始松动,甚至下跌时,这种财富效应就会迅速消退。很多人会觉得,自己的“纸面财富”缩水了,自然就不敢怎么花钱了。
股市也是一样。虽然中国股市的波动性很大,但整体而言,很多家庭的资产配置里,房产占比较高。当房产的保值增值预期动摇时,大家对整体经济的信心也会受到影响。即使股市偶有上涨,也很难完全抵消房地产市场带来的负面情绪。这种资产价格的回落,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调整,是影响消费信心的重要因素。
不能忽略外部环境的因素。全球经济增长放缓,地缘政治风险加剧,这些都会影响到中国的出口。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,出口一旦受阻,国内的生产也会受到影响,进而影响就业和居民收入。我们能明显感觉到,去年以来,一些外贸订单确实不如从前了,这间接影响到了国内一些相关产业。
而且,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,也会通过输入性途径影响国内的物价水平。虽然我们现在讨论的是通缩,但有时候,某些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,比如原油、金属等,确实会拉低整体的CPI(居民消费价格指数)数据。不过,这只是一个方面,更核心的问题还是内需不足。
所以,回到“中国为什么通缩”这个问题,在我看来,核心还是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,而需求的不足又很大程度上源于居民信心的不足。这种信心不足,既有短期因素(比如疫情影响),也有中长期因素(比如房地产调整、对未来收入预期不明朗)。
要打破这种僵局,我觉得光靠货币政策放水可能不够,甚至可能效果有限。更重要的是要提振信心。这需要一系列组合拳:首先,要稳定就业,提高居民收入预期,让老百姓敢花钱;其次,要深化改革,优化营商环境,鼓励企业加大投资和创新,这才能创造更多优质的就业机会;最后,在一些关键领域,比如科技创新,要持续投入,并且要让科技进步的成果真正惠及民生,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。
我们也在积极探索,比如在一些我们熟悉的领域,尝试通过优化供应链、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式来应对。但说实话,个人的力量在大的经济周期面前,总觉得有点杯水车薪。我们能做的,就是坚持下去,不断调整策略,同时,也期待着整体环境能早日好转。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