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携程和同程哪个便宜?”这个问题,我听得耳朵都快起茧子了。每次有人问,我心里都像开了个小岔子,因为这哪有什么绝对答案?感觉就像问“买衣服是淘宝便宜还是京东便宜”一样,答案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“是”或“否”。得看你买的是啥,什么时候买,买的时候有没有优惠券,甚至你是不是会员。
很多人一上来就想着直接对比价格,好像点一下鼠标就能找到那个“最低价”。但实际操作起来,你会发现这简直是在走迷宫。平台的价格波动太快了,尤其是机票和酒店,那简直是瞬息万变。今天你看到一个不错的价格,明天可能就变了,而且不是简单的涨跌,有时候是因为库存、时间节点,或者平台自己搞的促销活动。
我之前就遇到过这么一回,想订一个周末的酒店,对比了两家平台。同程上看着好像便宜个几十块,我当时就觉得稳了,直接下单。结果第二天有个朋友说,他在携程上用了一个隐藏的券,最后比我便宜了将近一百。你说气不气?这说明什么?说明光看标价,根本解决不了问题。
而且,我们有时候会忽略掉一些附加的价值。比如,有些平台可能价格稍高一点,但它的服务更好,或者积分累积得更快,这些都得算进去。尤其是在出行这种需要服务保障的场景下,光比“naked price”(裸价),风险挺大的。
说了这么多,到底怎么才能找到相对更“便宜”的选项呢?我这里有几点心得,都是踩过坑、走过弯路总结出来的。
“便宜”往往藏在不显眼的地方。比如,很多平台会有新人优惠券、会员日活动、或者支付平台的满减活动。携程有时候会跟银行合作,用某些银行卡支付有额外的折扣;同程在特定节日或者节气,也可能会放出大额补贴。这些都需要你平时多留意,或者在一个聚合类的比价APP上看看有没有隐藏的优惠信息。
我有个习惯,就是在预订前,会先打开两个App,同时搜索同一天、同一家酒店或同一个航班。然后,我会分别看看各自的“活动”或“优惠券”板块。有时候,平台自己不直接显示,但你进入支付环节,或者选择特定房型时,会跳出来一些“不可叠加”的优惠,但它可能比直接标价便宜更多。
这个听起来老生常谈,但确实是真理。一般来说,机票提前1-2个月,酒店提前2-4周是比较稳妥的。但旺季或者特殊日期(比如节假日、大型展会),提前量就得更大了。而且,有时候临近出发前,为了清库存,平台也会放出一些“尾单”,但这种风险比较高,能不能抢到全看运气。
我曾经想去一个热门旅游城市,发现越临近出发,价格不降反升。后来一查,原来是因为当地有个大型活动,酒店早就被订光了。这就是典型的“没算准时间”。反过来,我也遇到过,错峰出行,一个平时很难订到便宜机票的日子,愣是因为航空公司临时促销,价格比平时还要低。所以,机动性很重要。
上面提到了,很多时候你需要多平台、多维度去比。但这里有个度的问题。如果你花大量的时间去比价,最后省了可能也就几十块,那这个时间和精力成本是不是划得来?我就试过为了省个50块,耗费一下午的时间,最后发现其他时间可以多赚好几百。得不偿失。
所以,我的建议是,先确定一个大致的预算和范围,然后花一点时间(比如15-30分钟)去主要平台和一些比价工具上看看。如果找到了一个基本满意的价格,就差不多了。别追求那个“绝对最低”,很多时候,“足够好”就已经很不错了。
最后,还得说一句,价格不是唯一考量标准。尤其是在旅行这件事上。携程作为老牌的OTA,在产品线、服务体系、以及售后保障上,相对更成熟一些。他们的“携程旅行”App,整合了酒店、机票、火车票、门票、当地玩乐等,有时候一站式解决会更方便。
同程旅行(包括之前的美团旅行)在机票和火车票领域,尤其是一些下沉市场的覆盖,做得不错。而且,因为它们平台的用户群体比较年轻化,有时候一些活动或者玩法,也更能吸引这部分人群。
所以,当大家问“携程和同程哪个便宜”的时候,我通常会反问一句:“你打算买什么?什么时候买?对服务有什么要求?” 答案其实就藏在你自己的需求里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